
2025年5月8日
利用ChatGPT查询霹雳-15(PL-15)导弹资料
提问:霹雳15的工作特点和工作原理 / 开启网络搜索
思考时间: 2分13秒
查询内容:

回答:
概要
霹雳-15(PL-15)是一型2016 年开始服役的国产超视距空对空导弹,采用“惯性/卫星导航 + 双向数据链中途修正 + GaN AESA 主动雷达末制导”的三段式制导链路,并以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在中末段二次点火保持能量,从而在200 ~ 300 km 级射程内仍能以 Mach 5 以上速度和高过载机动攻击目标,具备射后不理、抗干扰和协同交战等现代空战所需的核心特性。下面分“工作特点”与“工作原理”两大部分展开说明。
一、工作(性能)特点
1. 长射程与双脉冲推进
- PL-15 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:第一脉冲在离架后 0 ~ 数秒完成加速,第二脉冲在滑翔阶段重新点火以恢复速度,扩大无逃逸区(NEZ)。
- 国内型公布射程 200 ~ 300 km,出口型 PL-15E 因出口管制限制为 145 km 左右 。
2. GaN-AESA 主动雷达导引头
- 末端使用基于氮化镓(GaN)的有源相控阵(AESA)雷达,可在主动与被动模式间切换,抗干扰能力强于早期半主动或机械扫掠体制。
3. 双向数据链与网络化
- 中段制导利用 Beidou/惯导与机载或预警机的数据链双向通信,导弹可接收目标修正,也可回传自身状态,实现“协同探测-异构发射”作战概念。
4. 机动与隐身挂载兼顾
- 弹长约 3.996 m、直径 0.203 m、质量 ≤ 210 kg,带折叠/裁剪舵面以适应歼-20、歼-35等隐身机内埋弹仓。
5. 战斗部与抗电磁压制
- 配装 20 ~ 25 kg 高爆破片战斗部并使用近炸/碰炸双模式引信;AESA + 多普勒门限设计可过滤高速杂波并抵御拖曳诱饵。
6. 实战验证
- 2025 年5 月,巴基斯坦空军在克什米尔冲突中首次使用 PL-15E,印度境内发现导弹残骸,验证其出口型号已具备实战能力 。
二、工作原理(发射-制导-杀伤链)
步骤 1:发射前初始化
机载火控将目标三维坐标、速度矢量等装订入导弹,惯导系统开始对齐。
步骤 2:首脉冲加速与姿控
- 离轨后首脉冲点火,在数秒内把导弹推至约 Mach 4 ~ 5 的巡航速度;姿控翼面与弹载三轴陀螺保持姿态稳定。
- 这段时间导弹主要依靠惯性导航,依火控装订的初始弹道滑行向目标空域。
步骤 3:中段滑翔与数据链修正
- 首脉冲燃尽后进入低阻滑翔,弹载计算机通过双向数据链接收母机/预警机传来的更新目标矢量,并微调俯仰/偏航角度;必要时可重新分配新目标,实现射后换目标能力。
步骤 4:第二脉冲再加速
- 距目标约 40 ~ 60 km(视高度而定)时第二脉冲点火,使速度重新升至 Mach 4 ~ 5,确保末制导区仍保持高能量以抗机动与拓展角度窗口。
步骤 5:末端 AESA 主动锁定
- 导引头切换为主动模式,AESA 电子扫描快速完成波束搜索-精扫-锁定流程;同时可在窄波束“LPI”模式下降低被动告警概率。
- 若目标采取电磁压制,导弹可切换被动/抗干扰工作区并通过频率捷变、随机相控扫掠维持锁定。
步骤 6:终端制导与战斗部起爆
- 导弹进入 10 km 以内高-过载机动(最高 40 g 级),采用比例导航律逼近;近炸雷达引信在最佳杀伤距离(数米级)起爆,破片覆盖脆弱部位完成毁伤。
三、衍生型号与发展趋势
型号 | 主要差异 | 状态 |
---|---|---|
PL-15(基准) | 全性能 200 ~ 300 km 级射程 | PLA 海/空军服役中 |
PL-15E | 射程降至 145 km,可能降级 seeker 与数据链 | 已出口巴基斯坦 |
PL-15 Folding Fins | 尾翼折叠,适配隐身机弹仓 | 2024 珠海航展公开 |
PL-16 | 更细弹体 + 折叠舵,可在歼-20 内仓并列携带 6 枚 | 2024 年确认原型 |
四、与国际同类弹对比
- 相比美国 AIM-120D 的 160 km 级射程与单脉冲推进,PL-15 依赖二次点火在远区仍保持高能量,理论 NEZ 更大,但在持续推力与高空滑翔方面仍不及欧洲 Meteor 的固-液燃冲压发动机。
- PL-15 的双向数据链与网络化概念,已促使美国启动 AIM-260 JATM 项目正面竞逐。
结语
总结来看,霹雳-15 通过“长射程 + 双脉冲 + GaN-AESA + 数据链”的组合,在射程、末端能量保持与抗干扰等关键指标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;其工作原理体现了现代空战“网络化-超视距-高抗压”的技术路线,也促使其他主要空军加速新一代 BVR 导弹研发。